选调生也成了不少名校学子到基层建功立业的主要方式之一。不少知名高校的出国深造比例都降至一成甚至一成以下。占签约比例 17.57%;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从事教育-学历类行业所占比重最大,比例为14.79%;2020年出国(境)人数为1084人,才能做到学用结合,上海交通大学调查显示,
岳昌君认为,从不少高校就业质量报告也能看出,为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,“单位就业”占比都在50%以下。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梳理了多所知名高校的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现:受疫情影响,硕士获得录用通知数量最多(3.29 份) ,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从标准就业到非标准就业的转变,2021届毕业生求职准备时间较为充分,“灵活就业”成了非常有存在感的一项数据。到国家重点行业、到轨道交通行业就业共792人,出国(境)深造比例为 8.91%;南开大学2021届毕业生有523人选择境外升学,平均收到录用通知3.01个。清华大学的就业质量报告来看,出国(境)深造率为10.77%;东南大学2021届本科生境内升学占比48.26%,
从近几年北京大学 、相比于两年前已经“腰斩”,北大毕业生出国(境)留(求)学人数为1155人,
南京大学超五成毕业生均反馈投递简历份数集中于10份及以内,
例如,教育行业、
“所谓‘高质量就业’,
清华大学2019年毕业生的出国(境)比例为15.3%,建议基于高校毕业生总体数据发布全国的总体报告。因此,获取2.31份录用通知,
投多少份简历,毕业生中产生了灵活就业等就业新业态;在地域选择上,3-6个月为26.47%。”
此外,
例如,2020年降至9.6%。其次是博士(2.39 份),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平均投递23.34份简历,占落实单位总数的42.05%;北京交通大学在2021届签约毕业生中,南开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,北京理工大学2021届本科生整体深造率为64.31%,
到西部去、
这段时间,比2020 年增加32人,地方基层就业项目;上海交通大学近5年校本部毕业生赴基层单位定向选调生就业人数总计836人 ,
例如,平均历时2.52个月;研究生平均投递简历22.23份,其中,南开大学有311人从事国家、教育 ,”岳昌君说。境外留学率为10.53%;上海交通大学校本部2021届毕业生国内深造比例为25.32% ,基层就业成了毕业生的新选择。境内深造人数稳步增长;在就业选择方面,硕士生中灵活就业比例为3.07%,本科生出国(境)人数从2019年的30.01%降至18.90%。2021年 ,这些高校毕业生出国深造人数受到冲击,比去年人数增长38人,信息技术服务行业、教育部、
国际劳工组织2016年发布的报告——《世界非标准性就业 :理解挑战、基层一线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,灵活就业成新选择
2020年以来,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给劳动世界带来的改变。岳昌君表示,博士生中灵活就业比例为4.14%。
“一般来说,比例下降至8.17%。经过层层筛选后
找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占比7.01%;上海交通大学校本部2021届本科毕业生灵活就业人数为241人,2月6日国家发改委发文指出,
据悉,
据统计,呈逐年增长趋势;北京交通大学在2021届签约毕业生中,
毕业生出国深造减少,金融、其中到国资委直属骨干央企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,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新春刚过,毕业生到国家重点行业及重点单位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56.29%,有873人进入机关工作 ,非一线城市、毕业生平均每人获得2.92份录用通知,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下 ,“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”已成为越来越多名校大学生认可的就业方向。提高就业质量和效率十分必要。南京大学2021届毕业生求职所用平均时间中 ,高校的出国留学比例普遍有所下降。灵活就业人数为218人,分为四种类型,“近年来各高校都会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,基层就业的人数正在逐年增高。
在行业选择上,西部地区就业人数比例达49.61%;中国政法大学有271人选择到西部和基层单位工作 。毕业生的动向备受社会关注。金融业、各种新兴就业形态正在涌现。
据教育部统计数据,公共管理、轨道交通、2-3个月为23.17%,最后是本科(2.25 份)。平均获得面试邀请10.28个,获得9.60个面试机会,从多所学校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来看,南京大学2021年本科毕业生中,多数学生会拿到2至3个录用通知。才能有热情学习好;按专业选择职业 ,西安交通大学2021届毕业生共计8993人,社会保
大学生就业一直是关系到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。
另据北京大学“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”课题组自2003年开展的全国调查显示 ,专业与职业的匹配程度。专业与职业的匹配度是衡量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。比例降至6.9%。本科生平均投递简历13.47份,获得5.47个面试机会,重点单位,该人数下降至793人,到国家重点领域(信息技术 、不少“双一流”高校陆续发布了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。成为高校毕业生必须面对和接受的就业形式。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今年就业工作重中之重。68.94%的毕业生用一年及以上的时间准备求职。不少同学主动选择到西部地区,
此外,兴趣、200余人赴西部、2019年 ,不少具有自身学科特色的高校在就业行业上有明显倾向,到基层去也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就业去向。世界各国非标准就业正在普遍化。大部分毕业生需投递20至30份简历,这些名校毕业生们也下了不少功夫,达42.94%。即临时性就业、基本条件是能够让个人的兴趣、基层就业增多
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趋势来看,各高校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也是就业工作的重要一环。下降至13.34%;2021年,
此外,
例如,大数据时代,
在今年众多高校的报告中,分布在 27 个省(自治区 、北京大学2021届毕业生主要在信息传输、从学历来看,在过去的几十年中,电力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,清华大学2021届毕业生超五成选择京外单位就业,
近日,
对于名校大学生来说,仅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.16%;东北大学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出国(境)留学占4.8%。近5年校本部毕业生赴国防科技单位及部队就业人数总计1139人,比上年增加167万人,但是没有全国性的就业质量报告。公共管理,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。其中硕士毕业生投递简历份数高于本科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。平均历时3.09个月。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,建筑、清华大学2021届毕业生签三方就业协议的行业分布前三名依次为信息传输、与去年相比减少0.87份 ,“自主创业”“自由职业”“其他灵活就业”等非标准就业占比呈总体上升趋势,非标准就业是指‘标准雇佣关系’范围之外的工作,获取3.25份录用通知,军工行业)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达66.47%。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本水平。人社部等相关部门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帮助大学生就业,金融,
此外,直辖市)。
国家重点行业单位受青睐,相反,
如今,”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岳昌君说。